-
四.心理學基礎
-
行為學派聯結學習理論
-
一.古典制約學習(俄國生理學家巴夫洛夫)
- 增強
- 消弱
- 類化
- 辨別
-
二.工作制約學習(桑代克為代表)
- 練習律
- 準備律
- 效果律
-
三.增強理論
- 史金納(Skinner)白鼠壓槓桿增強學習元理
-
四.接近理論
- 葛瑟律(Guthrie)強調學習是刺激與反應間接近(趨近一致)的結果,學習即告完成。
-
認知學派學習理論
-
重視「透過科學的方法,分析人類心靈結構與過程,和理性的活動,以瞭解人類行為,並強調抽象觀念及知覺與思考的本質」
- 皮亞傑(Piaget)認知學派論
- 布魯納(Bruner)表徵系統論
-
結語
- 1.心理分析學派:以佛洛依德(Frued)為代表
-
2.行為學派
- 桑代克(thorndike)為代表,主張聯結論(connectionism)
- 當代行為學派史金納(Skinner)強調增強與酬賞作用
-
3.認知學派
- 皮亞傑(Piaget)的認知發展論
- 布魯納(Bruner)的認知發展觀點
-
4.人本學派
- 羅吉斯(Rogers)的人本學習論
- 馬斯洛(Maslow)的需求階層理論
-
五.學習目標
-
認知學習領域
-
皮亞傑認知學習論
- 1.基模(schema)
- 2.適應(adaptation)與平衡(equilibration)
- 3.同化(assimilation)與調適(accommodation)
-
布魯納表徵系統論
-
智能發展三大表徵
- 動作表徵
- 形象表徵
- 符號表徵
-
教學應用四大原則
- 動機原則
- 結構原則
- 順序原則
- 增強原則
-
布魯姆認知領域
- 知識
- 理解
- 應用
- 分析
- 綜合
- 評鑑
-
心理動作或技能學習領域
-
哈樓(A.J. Harrow)的分類(1972)
-
低層次的學習目標
- 1.反射動作
- 2.基礎性的基本動作
-
高層次的學習目標
- 3.知覺能力
- 4.體力
- 5.技巧動作
- 6.意見交流
-
辛普森(E. Simpson)分類(1971),把動作技巧的學習目標分為:
- 1.知覺
- 2.準備狀態
- 3.指導下的反應
- 4.機械作用
- 5.複雜的外顯反應
- 6.適應
- 7.創作
-
情意學習領域
-
克拉斯渥爾(D.R. Krathewohl)等人於1969提出情意學習目標分類
- 1.接受或注意
- 2.反應
- 3.價值評定
- 4.組織
- 5.形成品德
-
人際關係技巧學習領域
- 羅米斯佐斯基(A.J. Romiszowski)提出
-
人際關係技巧學習
- 1.諮詢技巧
- 2.管理技巧
- 3.討論技巧
- 4.合作技巧
- 5.銷售技巧
-
人際關係技巧分類
- 1.尋求與提供訊息
- 2.提議
- 3.支持和擴充
- 4.引導和阻止發言
- 5.異議
- 6.總結
- 各類學習之相互關聯性
-
六.有效學習
- 1.學習要有目標
- 2.學習要形成風尚
- 3.學習必須簡單了當
- 4.學習必須伴隨有達成激勵目標的條件
- 5.學習應透過適當的溝通
- 6.由於學習的誘因不同,學習的方法也應不同
- 7.對學習的關懷應即時,過時將失去功效
- 8.學習應隨個人的程度而定
- 9.學習原則的應用視各種教學情境及個人的差異性而做彈性應用
- 10.設定學習目標時程
- 11.了解自我的興趣與需要
- 12.避免過高的期望水準,建立可以達成的學習目標
-
三.教育哲學
-
中國教育哲學觀(馮丹白,民81)
- 1.修己安人
- 2.尊王明倫
- 3.心性涵養
- 4. 致良知
- 5. 世界觀
-
西洋教育哲學觀
- 1.自然主義教育思想
- 2.存在主義教育思想
- 3.實驗主義教育思想
- 4.實在主義教育思想
- 5.永恆主義教育思想
- 6.理想主義教育思想
- 7.個人本位主義教育思想
- 8.社會本位教育思想
- 9.人文主義教育思想
-
二.學習理論
-
行為學派
- 1.研究重點為可觀察的行為/學習的證明即是行為的改變
- 2.學習環境塑造人類的行為
- 3.持續和激勵是解釋學習程序的重點
-
認知學派
- 認知學者認為「人的思維並非是被動的處理刺激和反應的系統,而是積極的詮釋其意識的感受,並賦予特殊的意義」。學習包括經驗的重組,以解析來自外在的環境刺激,重點仍以學習者所掌握的思維程序為主。
-
人文學派
- 1.以人類成長潛能的觀點來解釋學習
- 2.馬斯洛(Maslow)認為學習的動機來自學習者的內在需求,主張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理念,學習可促進人類的成長和發展。
- 3.學習理論的觀點/奠基於經驗的「認知」或「知覺」
- 4.強調「人具有學習的天性,而此特質在適當配合的環境中更能發揮」的理念 。
-
社會學習學派
- 1.認為人類處在社會環境中,經由觀察他人的行為而學習。
- 2.經由模仿所觀察到的事物學習
- 3.與他人互動而學習
- 4.行為的發生取決於期望/激勵等動機作用
- 5.學習為環境、觀察、外顯反應、激勵、模仿等之綜合體
-
其他理論(黃政傑,民84)
- 1.教育生物學基礎
- 2.教育文化學基礎
- 3.教育政治學基礎
-
4.各個專門學科教育基礎
- 1.語文類科:國文、英文等。
- 2.科學學科:數學、物理等。
- 3.藝術類科:美術、音樂等。
- 4.社會學科:歷史、地理等。
- 5.專業學科:機械材料、計算機原理等。
-
一.學習的內涵
-
學習的重要性
-
知識/技能的特性
- 1.伸展性和自我創造性
- 2.替代性
- 3.傳送性
- 4.分享性
-
積極求知的理由
- 1.學習為人處事的知識
- 2.學習專業的知識與技能,配合社會的需求
- 3.求知是充實精神的良方
- 4.閱讀前人著述,快速吸取他人經驗與智慧
- 5.求知以開闊視野,學會謙卑,心存尊敬
- 6.求知保持心胸開闊,避免代溝的產生
- 7.知識的多元化
-
學習的層次
- 1.知道(know)
- 2.理解(understand)
- 3.心得(comprehend)
-
學習的重點
- 1.學習的產生乃是由於練習或經驗的結果
- 2.經由學習改變的行為具有持久性
- 3.學習並非全是「教導」或「訓練」的結果
-
學習應考慮的重點
- 1.認知發展的考慮
- 2.學習內涵的考慮
- 3.學習遷移的考慮
- 4.學習動機的考慮
-
學習的歷程
-
梅耶(Mayer)
- 學習是由於經驗的累積,促使個人在知識行為上所產生較為持久性的改變
-
張春興
- 學習是經由練習或經驗使個體在行為上產生較為持久性改變的一種歷程
-
美國教育心理學者蓋聶(Gagne,1977)
- 1.訊號學習
- 2.刺激反應連結的學習
- 3.連鎖作用
- 4.語文聯結
- 5.多重辨別
- 6.概念學習
- 7.原則學習
- 8.問題解決
-
核心能力
-
李鍾桂,民84
- 1.對人的能力
- 2.對事的能力
- 3.對資料的能力
- 4.對思考的能力
-
吳韻儀,民84
- 1.蒐集、分析、組織資訊的能力
- 2.表達想法與分享資訊的能力
- 3.規劃與組織工作的能力
- 4.團隊合作的能力
- 5.應用數學概念與技巧的能力
- 6.解決問題的能力
- 7.應用科技的能力
- 8.體認文化的能力
-
學習計畫
-
教師增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之三策略
- 1.增強批判反省能力
- 2.促進理性思考能力
- 3.使用助人技巧增進學習者的自我導向
-
學習計畫研擬四階段
- 1.起始階段
- 2.規劃階段
- 3.管理階段
- 4.評估階段
-
學習資源利用
- 學校資源
- 各種機構資源
- 期刊
- 雜誌
- 電視
- 錄影帶
- 電腦網路
- 工作手冊
- 旅遊休閒
-
學習類型
- 團體教學
- 小團體學習
- 個別化學習
- 成人教育
- 終身教育
- 隔空教學
- 特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