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派概念:決定論的人性觀
行為被潛意識與本能所決定。
本能(instincts)
生的本能
動機的來源、悅樂活動、求樂避苦
死的本能
攻擊行為、死亡與自傷傷人
人格結構
本我 id
與生物層面因素相關的原始衝動;只知主觀現實。
享樂原則
自我 ego
在本能與週遭環境中做出協調;有現實感、邏輯能力,可制定行動計畫來滿足需求。
能區辨內心想像與外在世界的事物的不同;能理性檢核本我的盲目衝動。
現實原則
超我 superego
個人的道德誡律與是非善惡標準
功能是說服自我,以道德目的取代現實目的;抑制本我。
心理獎懲
榮譽與自尊感
罪惡感與自卑感
追求完美
意識與潛意識
意識
整體心靈的表層
需求與動機都不在意識當中所能控制
潛意識
心理功能絕大部分在表層之下的潛意識中運作。
包含儲存個人全部經驗、記憶與被壓抑的題材
臨床證據
1.夢
2.說溜嘴與遺忘
3.催眠後的暗示作用
4.自由聯想
5.投射技術
6.精神症狀的象徵內容
治癒
揭露症狀的意義、行為的原因、自我了解妨礙健康功能的壓抑題材
治癒目的是使潛意識的動機浮現到意識層面上來,使當事人可以練習重新做選擇。
需求被面質、徹底修通情感轉移的扭曲過程;並非單純一種智性領悟。
焦慮
現實焦慮
真實的威脅;來自外界的危險的恐懼感
神經質焦慮
害怕本能失去控制,導致懲處
道德焦慮
害怕受到良心的譴責,罪惡感。
內在動力平衡受到威脅。(告訴自我必須做出適當處置否則會自我崩壞,產生焦慮)
自我防衛機轉
壓/潛抑作用
否認作用
反向作用
投射作用
替代/置換作用
合理化作用
昇華作用
退化作用
內射作用
認同作用
補償作用
人格發展的八大任務
性心理階段
口腔期0~1歲
獲得吸吮乳房基本餵養的滿足,否則會貪婪。(人格問題:不信任人、拒絕他人的愛、害怕親密關係)
肛門期1~3歲
發展任務:學習獨立、接納個人能力、學習表達憤怒等負面情緒。(父母管教方式影響巨大)
性蕾期3~6歲
伊底帕斯/伊雷莎情結;亂倫衝動躍居潛意識的衝突核心,渴求異性父母的愛。(父母回應孩童的方式導致孩童的性態度發展影響深遠)
潛伏期6~12歲
對性的興趣相對平靜,孩童改由朝向外界社會化與並建立友誼。(運動、玩伴)
性器期12~18歲
性在青春期活躍,需學習在社會限制下將性能量投入友誼、藝術、運動,並為生涯做準備
18~60以上性器期持續
Erikson心理社會階段
0~1嬰兒期:信任與不信任
基本生存需求被滿足即能對外界產生信任感,反之則不信任。
1~3幼兒期:自主V.S羞愧、懷疑
基本任務為發展自主性。孩童必須去探索與操弄外在世界、允許犯錯而獲知行為的限度。
父母鼓勵依賴,則孩童自主性遭抑制而無法成功回應外界的考驗。
3~6學齡前兒童期:創造進取V.S罪惡感
孩童被允許自由選擇個人喜愛、有意義的活動,會發展出對自己正向積極的觀點。不能自主決定則會發展出罪惡感,不再主動積極,而任由他人做決定。
6~12學齡幼童:勤勉V.S自卑
擴展對世界的認識與發展適當的性別角色認同,順利完成學業與個人目標
12~18青少年時期:自我認同V.S角色混淆
測試個人能耐限度與打破依賴心。無法產生自我認同則會角色混淆。
18~35成年初期:親密V.S孤立
35~60中年期:生產V.S停滯
調適個人夢想與真實成就的不一致,無法獲得生產感則導致心理上的停滯
60以上老年期:統整V.S破滅
2.治療基於移情關係的動力詮釋與六大基本核心技術。
[移情關係]transference relationship
古典精神分析
早期經驗重演。
當事人將童年早期經驗到與某一重要人物的原始情感投射到治療者身上
當事人浮現未解決的潛意識衝突(愛、性慾、焦慮、敵意等)帶入治療關係
空白螢幕取向
匿名性、維持中立;不吐露自我資料與反應,減少反移情關係
旁觀關係(較少支持性介入)
對之評論並詮釋,幫助當事人產生領悟。
移情作用(transference)
當代關係心理動力取向
重視此時此地的移情關係
將過往關係帶入現在的關係來處理,使當事人對過往產生新的理解
會以當事人與他們之間建立的情緒溝通層次作為獲取訊息與情感連結的重要途徑
多元視框:不將移情視為扭曲
反移情 contertransference
治療者本身未解決的潛意識衝突、扭曲的知覺投射至當事人,喪失治療關係的客觀性
了解當事人內心世界與治療者自我了解的重要工具
治療師需具備自我覺察敏銳度(內在需求,與心理動力作用如何影響治療關係)
有效運用反移情綱領
1.自我覺察,掌控反移情。(不表現於外)
2.與當事人建立適當界線。(有效運用反移情的基礎)
3.對治療者的臨床督導與諮商。(扮演當事人受訓)
治療目標
1.將潛意識化為意識
2.強化自我功能
使個人行為依據現實,而少受本能衝動或罪惡感驅動
治療方向
不只是在學習新行為與解決問題
朝向"獲得領悟":重新經驗與自我了解相關聯的感受與記憶
發展更高的自我了解,是對個人性格結構做出重大修正的基礎
六大核心技術
1.維持分析的架構
匿名性(不洩漏個資)
固定談話時間、準時、清楚收費標準
維持客觀、中立
清楚治療界線(不給建議)
2.自由聯想
檢視並找出被鎖進潛意識當中的題材
當事人被鼓勵說出任何不加審查、脫口說出湧現的任何念頭與感受
不要去管它有多不合邏輯、愚蠢或毫不相干
3.詮釋/闡釋
揭露當事人潛意識素材的意義何在
提供當事人自我吸收新素材
維持在當事人可領悟的範圍內
4夢的解析
對夢進行自由聯想,發掘隱藏的意義
夢的隱義:潛意識的攻擊、性、動機跟願望衝突的象徵
夢的顯義:探究夢的象徵,揭露偽裝過的隱義。
5.抗拒的分析與詮釋
當事人不願讓壓抑的潛意識素材浮現到可知覺的意識表層
當事人不願連結某些想法、情感與經驗之間的關係
抗拒是防衛,也是潛意識動力作用,因為覺察壓抑衝動情感會出現難以忍受的焦慮跟痛苦
尊重當事人的抗拒,這也是了解當事人有用的工具
6移情作用的分析與詮釋
移情的詮釋是說明當事人內在心理生活的途徑
幫助當事人領悟到過去經驗如何影響現在的功能運作
詮釋可修通當事人的發展固著與核心衝突
3.Jung的人格發展洞見
結合歷史學、神話學、人類學與宗教的各種觀點來了解人性本質的精緻解釋
主張
並非只受過去形塑,也能超越過去的影響而成長
人格被兩種力量決定
1.我們認為自己是誰,在做什麼
2.理想上要成為怎樣的人,想做什麼
中年期任務
受潛意識動力影響較多,需面質潛意識並整合意識層面
留意夢的訊息並投入繪畫寫作等創造性活動
個體化
人格的意識與潛意識的和諧統整,是天生的、基本的目標
接納黑暗面是我們本性的一面
集體潛意識
強有力的、具掌控性、祖先經驗的寶庫
夢不止反應人格與過去的連結,包含種族的歷史
原型
面具人格
我們用來保護自己的公開面貌
阿尼瑪斯/阿尼瑪
雄性與雌性的生物與心理層面
陰影
人最深層、最根源的力量,最強大也最具危險的部份
夢的目的
展望未來,未雨綢繆
補償作用,使人格過度發展的面向與對立面獲得均衡
傳達訊息、解題與整合
並非壓抑或扭曲訊息
4.新佛洛伊德學派的發展與限制
新學派的修正
新舊理論差異
Freud:理論重點為[個人在滿足基本需求時的內在心理衝突] 新學派:理論重點轉移至[社會與文化因素對人格形成的影響]上
傳統分析師的假設是:分析師能發現並說出有關當事人的種種[事實]; 當代心理分析取向:隨分析理論演變,越來越接受人的潛意識是受他人影響的。
新學派的共同假設
身為人類的我們,均在發展過程中的每個階段受到他人的強烈影響。 個人的情感衝突與心理症狀,均與上述的"發展經驗"密不可分。
自體心理學
指運用人際關係(自體客體)發展出自己的自體感
聚焦治療關係的本質上,運用同理心為主要治療工具
關係模式的基本假設
心理治療發生於當事人與治療者之間的人際互動歷程之間 彼此的意識與潛意識的動力過程為分析基礎。
強調貫穿當事人/治療師的關係歷程演變
客體關係理論
一種分析式治療:[內心世界的潛意識認同與對外在客體(重要他人)之內化的解釋]
客體關係是從正統分析衍生出來的
客體與客體關係
客體(object)一詞為Freud所使用 對嬰兒而言,客體指滿足需求的事物 對兒童而言,客體一詞可與『他人』互換
客體關係即指人際關係,乃塑造了個體目前與人們之間的互動情形。 不論是真實的或幻想的。(想像的人物)
重要假定
自我與他人的關係型態一旦建立,就會影響其日後的人際關係。 人們會去尋找吻合早期關係型態的關係。(重複與母親的建立的關係模式)
自體發展有四大階段
1.正常性嬰兒自閉 (normal infantile autism)
嬰兒反應是個人生理緊張,只能知覺母親的一部份(乳房、臉、手、嘴)。 無完整自體也沒有完整客體的存在。
成人表現極端缺乏心理組織能力與自體感,可能即為固着於此原始發展。
Daniel stern挑戰M,主張嬰兒一出生就對他人有興趣
2.共生(symbiosis)
嬰兒極端依賴照顧者/母親,並期望在情緒上高度的共鳴。
3.分離/個體化歷程
成熟的成人
孩子經驗分離,但仍可從主要照顧者身上獲得穩定感與滿足感。 特徵:享受獨立與依賴,常有矛盾衝突。(學步)
[他者]在自體發展如同一面讚賞的鏡子,從人際關係互動中提供孩子健康的自尊
既能獨立又能依附他人,對自己滿意也能將他人理想化;有自由自在、自我充實感與自尊感為基礎的基本安全感;不必依賴他人也不害怕親密關係。
孩子缺乏分化經驗
自戀型人格
特徵:誇大與膨脹自己的重要性、並對他人剝削成性、無現實感的吹噓自我、情感空洞,與人建立寄生式的關係
Kouht的看法:這樣的人常知覺到自己的自尊受到威脅,因而產生空洞感與厭倦欲死感
孩子個體化需求遭拒絕
邊緣性人格
特徵:不穩定、易怒、自我破壞行為、衝動性憤怒、情緒極端變化、長時間幻滅或喜樂
kernberg對症狀的描述:缺乏明確的認同(身分)感、缺乏深入了解他人的能力、無法忍受焦慮且衝動控制差
4.對自我與別人的認知逐漸穩定
理想上,與他人建立關係不再害怕喪失獨立性,以穩固自我感為基礎進入後面的性心理與社會心理發展階段。
邊緣/自戀型人格違常患者在個體/分離階段遭受創傷與發展困擾,要到成年早期才會顯示症狀意義。
治療新方向
1.重心置於兒童與青少年的困擾之上
2.重心由精神官能症轉移至人格違常患者(邊緣/自戀);為特定心理困擾設計處遇方式。
3.重視良好同盟關係
4.較短期心理動力治療取向。
有明確時限架構進行治療(10~25次)
初次晤談即能選定一人際困擾做治療目標
相對早期即運用詮釋技巧
短期心理動力治療(BPT)
此取向不適用人格違常或憂鬱患者
運用移情關係了解當事人的人際互動模式
採取主動且指導的角色,以快速形成一個焦點, 穿透當事人症狀表象直達潛藏課題
治療目標:內在衝突的解決、症狀移除、 改變當事人重複且僵化的人際互動模式; 了解與表達感情需求、更多可能的選擇。
多元文化觀點看心理分析治療
優點
1.心理社會發展論的危機課題,對有色人種的困擾問題特別適用。
2.主張治療者要接受密集式的分析治療的受訓課程
缺點
1.建基於上流與中產階級的價值觀念上,並非當事人都具有相同價值觀
2.花費昂貴,大眾難以受惠
3.期待專家給予指導的文化背景者(問題導向、結構化與指導性)會因非指導性而中斷治療
4.被認為最無法處理社會、文化、政治因素造成的困擾,太專注在內在因素
5.階級意識阻擾實務工作者無法與窮人進行合作
可考慮提供心理教育/諮商、預防性質心理衛生或社區心理學等
請當事人提供勞務來充抵治療費用
心理分析治療對實務工作的影響
貢獻
1.了解抗拒的顯現:取消會談或提前結束治療關係
2.未竟事宜(情感創傷)可在治療中修通、重新理解
3.了解[移情]的角色與重要價值
4了解當事人如何過度使用[自我防衛]
1.看出早期生命模式如何影響現在的行為與人際關係
2.提供參考架構:了解當事人固著於哪些層面與如何造成困擾
3.對親密關係、家庭與孩童教養、治療關係產生重要影響
限制
1.忽略實徵研究的證據
2.時間、費用、培訓分析師的難度過高
3.許多有嚴重困擾的當事人,自我強度承受不起分析處理
4.身分隱匿性對治療效果不好
5.女性主義觀點認為練戀父/戀母是不對的
6.客體關係因為強調母子關係決定人際關係功能都算在母親頭上而飽受批評
5.心理分析治療在Stan的個案運用
心理分析治療
1.壓抑的題材
2.酗酒行為乃口腔期固著的證據
3.建立移情關係與修通
客體關係精神分析取向
焦點在早期發展的序列處理(4大階段)
探索與母親的關係如何重現於現在的人際關係
Stan滯留在共生階段,尚未完成分離/個體化的任務